科学史究竟能做些什么
作者|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2019年11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成立20周年庆祝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交大)闵行校区举行。
20年前,作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上交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的建立,在中国迈出了科学技术史学科建制化的关键一步。有科学史研究者回忆说,当时感觉“仿佛突然看到了科学史的春天”。
因为20世纪90年代,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但学术活动相对低迷。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学术活动渐渐回暖,1999年上交大建立科学史系,当时曾被论者用证券术语比喻为科学史学科“底部的第一根长阳线”。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在庆典上回顾科学史学科的发展历程时指出:1957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1975年升格为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该所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科学史中坚力量,1999年上交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成为中国首创,2012年升格为研究院,这些都是科学史学科建制化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20周年庆典前夕,上交大又获得了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更是喜上加喜。
一
科学史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呢?20年来,我们的科学史同行、我们的研究生,乃至我自己都经常问这个问题。
其实人们对于科学史学科普遍存在一些误解。比如很多人认为,研究科学史的目的,就是寻找科学发展的规律,以便指导未来科学的发展。
而这完全是想当然的事情——科学发展并无人们所臆想的规律可循,事实上研究者只能对已发生的科学事件进行归纳,并建构出所谓的规律,但这种规律几乎不可能对未来提供任何有实际意义的预测。
还有一种误解,是将科学史与科普活动联系起来、等同起来,甚至认为科学史就是科普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个部分,有人因此以为科学史就是“讲讲科学家的故事”。
这种想法在早期科学史还未成为独立学科时,或许还情有可原,但也早已被“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嘲笑过了,在今天,则肯定会被每一个科学史研究者坚决否定。
科学史的主要作用,是研究科学本身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按萨顿的说法,科学史是科学和人文之间的桥梁。
这也是今天科学史能够在高校通识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我主编的《科学史十五讲》,自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用作通识教材,十几年来几乎年年重印或再版,就是一个例证。
科学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沟通人文与科学的桥梁作用,这是科学史应该承担也可以承担的历史责任,是科学史应该发挥也可以发挥的社会功能。
不止一次有学生问我:想要当科学家或工程师,不学科学史行不行?
我总是坦然告诉他们:不学科学史也可以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但如果学了科学史,能当得更好一点,而对好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科学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既体现在人文关怀上,也体现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要作出重要的突破,必须避免陷入过多的细枝末节。
怎样才能习惯于思考那些根本性问题?好的科学史能提供生动的感悟。
一个人如果只沉湎于琐碎的细节或封闭的领域,就难以脱离平庸。
二
《中国科学报》 (2020-1-2 第5版 文化)
往期回顾
是“以西解马”还是“回到原生态”?:与仰海峰教授商榷如何解读马克思哲学
苗启明丨从人类学哲学视域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理解
张奎良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生成、特点及意义
张奎良 | 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
张奎良丨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诉求
西方政治哲学的视界:试析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兼论西方诸种正义程式